增強 〞四個意識 ",堅定“ 四個自信 ”,堅決維護習近平總書記在黨中央和全黨的核心地位,堅決維護黨中央定于一尊、一錘定音的威權和集中統一領導。自覺把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西工作重要要求作為政府工作的總綱領、總遵循。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,始終從政治上審視、謀劃和推進政府工作。
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、指導實踐、推動工作,將學習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》和黨的十九大報告不斷引向深入。堅持在弘揚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上走在前列,全面落實市委“五項要求”,深推進“三大行動”,引導政府系統干部繼承先烈遺志、傳承紅色基因、錘煉黨性修養。
認真落實《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》和《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》,完善“三會一課”,民主生活會、組織生活會、領導干部雙重組織生活以及民主評議黨員、談心談話等制度,用好批評和自我批評武器,提高黨內政治生活質量。嚴格落實請示報告、外出報備、個人重大事項報告等制度。
對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重要講話、作出的重要指示,以及黨中央、國務院,省委、省政府作出的決策部署,堅持第一時間傳達學習,不折不扣貫徹落實。大力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堅決反對“形象工程”“政績工程”等陽奉陰違、弄虛作假言行,多做老百姓看得見、摸的著、得實惠的實事,多做為后人作鋪墊、打基礎、利長遠的好事,用實實在在的行動和成效詮釋和檢驗忠誠。
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,注重運用市場手段促發展,用改革辦法破難題,在思想觀念、工作標準上適應新要求。聚焦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熱點問題、全面深化改革中的突出問題、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迫切問題、本地本行業單位的現實問題,深入開展“抓重點、補短板、強弱項”大調研活動。積極“走出去”,學習新思維、新方法,融會貫通、學以致用,防止“游而不學、浮光掠影”。
扎實推進政府機構改革,以優化、協同、高效為著力點,切實解決職責缺位和效能不高等問題,實現政府組織機構及人員編制科學化、規范化、法治化。推動政府工作流程再造,按照“集約高效、共享開放、安全可靠、按需服務”的原則,推動跨地區、跨部門、跨層級信息數據開放共享,加快建設互聯互通、高效安全的政務云平臺。創新監管方式,推進“互聯網 + 監管”,健全以“雙隨機、一公開”監管為基本手段、重點監管為補充、信用監管為基礎的新型監管機制。加強“在線訪談”“民生通道”“政府信箱”建設,打造“吉安12345”全市統一政務服務熱線平臺,推動“網絡問政”常態化。
積極融入全省“一廊兩區五城多點”建設,加快升創井岡山國家農業高新技術開發區,推動吉安高新區融入鄱陽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建。積極培育和引進新型研發機構,依托電子信息研究院、中科院吉安生態環境研究院、院士工作站等平臺,爭取省級以上重大研發項目,創建國內、省內一流科研平臺。搭建開放式的眾創、眾包、眾扶、眾籌等平臺,加快打造一批眾創空間、星創天地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科技孵化基地。
推動科技型企業梯次發展,支持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、工程技術中心、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平臺,引進高科技“種子”公司,培育一批科技實力突出、發展后勁強的“牛羚”“瞪羚”企業。深入開展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,加大財政扶持力度,推進研發投入政策落實聯合行動,推行科技項目競爭性分配,提升R&D經費投入強度。建立科技企業融資需求和科技金融服務信息庫,設立“科貸通”“科技金融專項資金”,打通“政產學研用金”通道。推動科技型企業梯次發展,支持企業建設工程研究中心、工程技術中心、工業設計中心等研發平臺,引進高科技“種子”公司,培育一批科技實力突出、發展后勁強的“牛羚”“瞪羚”企業。深入開展加大全社會研發投入攻堅行動,加大財政扶持力度,推進研發投入政策落實聯合。
實施“廬陵英才”計劃,對接國家“千人計劃”“萬人計劃”和省“雙千計劃”,引進高層次科技人才和創新企業團隊。健全人才服務體系,完善領導干部聯系服務高層次人才制度,對特殊急需人才實行“一事一議”、點對點招才。推進返鄉興業和高校職院畢業生留吉發展工程,引進實用型技工、中高級工程師,促進“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”。
落實市委“四個堅決做到、四個堅決反對”要求,深入開展對照檢查、整改提升、效果檢驗“三大行動”,著力深化激勵保障“四項機制”。持續整治“怕、慢、假、庸、散”等問題,從嚴查處項目建設、脫貧攻堅、生態環保、民生保障等重點領域形式主義、弄虛作假問題,嚴肅整治慵懶散拖、推諉扯皮、敷衍塞責、服務態度生硬等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。
完善工作推進機制,制造重點工作項目化、責任化、實效化,形成決策、執行、監督、考評、獎懲一體化的“落實鏈條”。完善政策落實機制,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、實施效果和社會影響評估,強化對政策落實情況的跟蹤監督,推動工作落地見效。完善行政運行機制,健全政府系統聯席會商、限時辦結、信息反饋等良性互動制度,著力解決少數部門職能不順、職責不清、“政出多門”、“層層提擬辦意見、層層推卸責任”等問題。
在全市政府系統推行“三不三要”,只要做到不與開發商串通、不優親厚友、不謀私利,領導就要替干部說話、為干部擔當、幫干部打消后顧之憂。強化創先爭優意識,健全獎優罰劣機制,對于在爭創政策平臺、創造試點示范、改革創新等方面有突出實績的給予表彰和獎勵,對于“慢作為”“假作為”“不作為”“亂作為”的加大問責與懲戒力度,堅決防止干與不干一個樣、干多干少一個樣、干好干壞一個樣。健全容錯糾錯機制,合理界定容錯情形和條件,規范容錯認定程序,合理運用容錯成果,讓干部卸下包袱、輕裝上陣。健全激勵保障機制,推進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制度,完善公務員資金制度,給予艱苦地區和脫貧攻堅干部更多的政策待遇傾斜,增加干部的榮譽感、歸屬感和獲得感。
在改革攻堅上創品牌,改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、改不合時宜的方式方法、改動力不足的經營模式,深化開發區、國資國企、投融資體制、教育、文衛事業等重點領域改革。在開放提升上求突破,完善吉安區域性交通樞紐功能,對接“長三角”“珠三角”、粵港澳大灣區和海西經濟區,實施“兩型三化”園區提檔行動,促進內陸雙向開放。在產業升級上增優勢,聚焦發展“1+4”產業,提升傳統產業,培育新興產業,打造全省先進制造業示范區。在區域發展上創特色,推進“主軸驅動、區域協同”,提高吉泰走廊貢獻度,推動吉安在全省京九電子信息產業帶中占據首要地位,打造一批高質量發展、鄉村振興、生態文明示范區。在打贏精準脫貧攻堅上走在前列,深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計劃,堅決實現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“在脫貧攻堅上帶好頭、作示范”的殷切囑托。在打造美麗中國“江西樣板”上走在前列,融入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、長江經濟帶“共抓大保護”攻堅行動,實施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。統籌抓好就業、養老、社保、教育、衛生等普惠性、兜底性民生實事、守住安全生產、食藥品安全、社會維穩等底線民生,不斷提高群眾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。
全面推行清單管理、加快編制收費項目、辦理時限、多部門聯審項目等清單,有效破解“企業開辦難、項目落地難、群眾辦事難”問題。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,推行“關聯審批”“多評合一”“企業承諾、先建后驗”,2019年6月份前,全市企業投資項目審批時間壓縮至60個工作日。全面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,推動“非禁即入”普遍落實。持續開展“減證便民”行動,進一步清理循環證明等各類無謂證明,對保留的證明材料嚴格納入清單管理,清單之外不得索要證明。
深化“一次不跑”改革,2019年底前,市縣兩級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“一次不跑”“只跑一次”辦理率達到70%以上。實行“一門式”服務,嚴格落實“三集中、三到位”要求,杜絕事項“體外循環”、申請人“兩頭跑”,綜合性實體政務大廳政務服務事項應進必進。推行“一窗式”辦理,堅持前臺綜合受理、后臺分類審批、綜合窗口出件,2019年底前,企業和群眾辦事“一窗”受理率達到70%以上。深化“一章式”改革,推廣吉州區“一枚印章管審批”試點經驗。推進“一網通辦”,加快智慧城市建設,更加系統高效把實體服務大廳、網上服務平臺、移動客戶端、服務熱線等結合起來,2019年底前,市縣兩級依申請類政務服務事項網上可辦率達到70%以上。
加大對公共交通、停車場、菜市場、公共廁所等公益性、基礎性領域投入,培育“互聯網+醫療”、“互聯網+教育”等新模式。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,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、PPP項目包裝推介力度。健全群眾評價和反饋機制,提高公共服務的針對性和實效性。
完善政企溝通機制和幫扶企業APP平臺,為企業提供“定制化”“保姆式”服務。深入開展“降成本、優環境”專項行動,力戒政策舉措落地難、入企幫扶不務實、解決問題不及時等現象,有效降低企業用工、用電、用氣、用地、物流、融資等生產經營成本。弘揚新時代贛商精神,保護民營企業合法權益,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,加大企業家表彰力度,形成尊重企業家、愛護企業家的濃厚氛圍。
加強政府系統干部科技金融、信息網絡、法律法規等專業知識培訓,不斷增強運用互聯網、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創造性開展工作的能力,提升政府服務和治理水平。統籌安排干部上派下掛、輪崗交流、外派鍛煉,組織領導干部到高等院校、先進地區交流學習,提高干部改革創新、科學發展、依法執政、群眾工作、狠抓落實、駕馭風險等能力。
從嚴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及實施細則精神,不間斷督查、常態化問責、高頻次曝光,堅決防止“四風”問題反彈回潮。以更大力度精文簡會,嚴格執行會議審批制度,堅決防止以文件貫徹文件、以會議落實會議。進一步規范公務接待和公車使用,嚴肅整治單位食堂公款吃喝、“私車公養”等問題。倡導不打招呼、不設路線、不要陪同的“微調研”,對于超標接待陪同的予以通報批評。
深入推進全面從嚴治黨,主要負責同志要搭起主體責任,分管負責同志要認真履行“一崗雙責”,防止重業務、輕黨建和“兩個責任”層層遞減現象。加強法治政府建設,堅持政府常務會議學法制度,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作用,健全重大事項科學決策機制,確保政府行政權力在法治軌道上運行。加強對權力集中、資金密集、資源富集的重點部門、關鍵崗位的監督,推進公共資源配置交易監管體制、財政資金績效管理改革,全面堵塞腐敗的制度漏洞。重拳整治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“微腐敗”聚焦重大項目、“三資”管理、教育醫療、生態環保等重點領域、人壽 到有案必查、有腐必懲、有貪必肅,讓